全菜单

文章类别

Movie & Entertainment Magazine from KOREA
首页>电影

丹尼·维伦纽瓦世界观的起点,4K重制版重新上映的《烧焦的爱》重温

추아영기자
《烧焦的爱》重新上映海报
《烧焦的爱》重新上映海报

《接触》,《银翼杀手2049》,《沙丘》系列等描绘了置身于新而巨大的环境中的人类选择,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的丹尼·维伦纽瓦式神话叙事,早已在他的电影《烧焦的爱》中孕育而生。在《烧焦的爱》中,一个家庭的悲剧叙事并不仅仅停留在他们的故事上,而是扩展为人类愤怒与暴力循环的普遍故事。而且《烧焦的爱》蕴含了丹尼·维伦纽瓦世界观中主要出现的身份探索主题的原型。主人公珍(梅丽莎·迪索米斯·波林)的自我认同之旅在丹尼·维伦纽瓦之后的电影中也有所变奏。丹尼·维伦纽瓦的人物像《银翼杀手2049》中的K(瑞安·高斯林)一样,苦恼于自己是人类还是复制人,像《沙丘》中的保罗·亚特雷德斯(蒂莫西·柴勒梅德)一样,不断质疑自己作为弥赛亚是否具有人类超越的能力,提出了存在主义的问题。

因此,《烧焦的爱》是丹尼·维伦纽瓦世界观的起点。同时,它也是他作为加拿大人将其世界观刻印在全球的作品。6月25日,《烧焦的爱》将为庆祝15周年而进行4K重制版重新上映。这次重制工作由摄影指导安德烈·图尔平(Andre Turpin)与丹尼·维伦纽瓦导演共同参与。在如今仍因宗教冲突而爆发战争的时代,再次观看《烧焦的爱》将是有意义的事情。

《烧焦的爱》珍(左)与西蒙
《烧焦的爱》珍(左)与西蒙

在母亲纳瓦尔·马尔万去世后,双胞胎兄妹西蒙(马克西姆·戈德特)和珍收到公证人转交的两封信。一封是给以为已经去世的父亲,另一封是给根本不知道存在的兄弟的遗言。遵循母亲的遗言,珍前往位于中东的母亲故乡。她追踪母亲的过去,踏上了通往真相的盲目旅程。

 

现代版的俄狄浦斯神话

《烧焦的爱》纳瓦尔·马尔万
《烧焦的爱》纳瓦尔·马尔万

《烧焦的爱》改编自黎巴嫩出生的魁北克作家瓦兹迪·穆阿瓦德的剧本《火焰》。丹尼·维伦纽瓦保留了原作中双胞胎兄妹根据母亲的遗言追踪家庭秘密的旅程,以及家庭的悲剧命运的核心叙事。然而,原作中穆阿瓦德作家的黎巴嫩内战相关的个人创伤直接显现,而《烧焦的爱》则通过不具体设定电影空间,扩展为中东内战,甚至是宗教冲突所纠缠的战争的象征性空间。电影在更普遍和神话化的故事中重生,建立了与原作不同的独特性。 

《烧焦的爱》尼哈尔
《烧焦的爱》尼哈尔

《烧焦的爱》交织着纪实电影的现实性与神话般的悲剧性。珍前往母亲故乡的旅程如同纪实电影般生动而真实地描绘。同时,笼罩在一个家庭上的不可抗拒的命运阴影让人联想到悲剧性的俄狄浦斯神话。在珍追踪母亲纳瓦尔的过去的过程中,她得知母亲曾生下穆斯林难民的孩子。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纳瓦尔因此被视为家族的耻辱,留下三个点在刚出生的孩子右脚后跟上,便将其送往孤儿院。孩子脚后跟上的纹身与俄狄浦斯受伤的脚(“俄狄浦斯”的名字意为“肿胀的脚”)相连。莱奥斯王将刚出生的俄狄浦斯的脚伤交给牧羊人,命令他杀死他。出生时刻刻下的标记承载着悲剧的真相,展现了不可逆转的命运枷锁。正如俄狄浦斯在逃避预言的过程中面对父亲的杀戮和近亲相奸的悲剧真相一样,《烧焦的爱》的珍和西蒙也将得知无法承受的真相。然而,《烧焦的爱》明确将与宗教冲突和内战相关的人类愤怒与暴力视为悲剧的起点和原因,现代化地变奏了俄狄浦斯神话。

 

 

※ 从这里开始,文章正文包含电影的剧透。

打破愤怒循环的宽恕承诺

《烧焦的爱》
《烧焦的爱》

被送往孤儿院的纳瓦尔的孩子被命名为尼哈尔。尼哈尔被穆斯林势力带走,培养成对基督教徒瞄准的狙击手。之后,他在敌军的攻击下被基督教势力转变为酷刑技师。杀死基督教民兵领导人的纳瓦尔被送往南部地区的监狱克法尔·里亚特。这个监狱关押着与她一样的政治犯,铭刻着屠杀和内战的惨状。监狱看守们看到纳瓦尔每天唱歌而不屈服于信念,便将酷刑技师阿布·塔雷克送给她。阿布·塔雷克反复强奸她,最终她怀上了他的孩子。就这样,他们的悲剧又增加了一重悲剧。阿布·塔雷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纳瓦尔送走的儿子,成为了与母亲近亲相奸的俄狄浦斯。珍和西蒙应收信的对象本来就不是其他人,而是同一个人。纳瓦尔和尼哈尔的悲剧叙事在不断重复的暴力情境中模糊了受害者与加害者的界限,揭示了破碎的家庭与他人之间的界限。电影在这里进一步打破了宽恕与复仇的界限。纳瓦尔也给珍和西蒙留下了最后一封信。她留下的话是:“你们故事的开始是承诺。打破愤怒循环的承诺。多亏了你们,终于履行了承诺。循环已经断裂。一起生活是件美好的事情。”